Zimerman in Hong Kong


今年是蕭邦年(誔生二百周年),各路英雄都拿他的名曲贈慶,上次Pollini是全蕭邦,今次Zimerman也是全蕭邦,其實,舒曼跟蕭邦是同年生,本應享有同等待遇,但他的作品晦澀難懂,不及蕭邦易聽,全舒曼的話,怕票子不好賣,這是市場策略了。可憐舒曼生時不得志,死後還要活在別人陰影下,只能講句,時也,命也。

Zimerman不是首次訪港,只是我第一次聽,家裡也只有一張他的唱片──蕭邦四首敘事曲,這樣說,他似乎不是我杯茶,其實不然,我喜歡他的蕭邦,勝過Pollini,後者太淡了,Argerich個性十足,但有時略嫌過火,Pletnev不夠正宗(最近又惹上孌童官非),Kissin則不夠深度,相比之下,Zimerman是最能夠集各家之所長了。

音樂會曲目,事前只公佈兩首,其餘要到音樂會前幾日才揭曉,估計是Zimerman經過反覆思考,覺得此刻狀態最適合演奏甚麼,才下決定。想起Richter十幾年前訪港,曲目要到音樂會當日才公佈,且跟之前的音樂會完全不同。大師以耄耋之年,向高難度挑戰,實在令人佩服。

樂評有兩種寫法,一是寫大體,談風格;一是寫細節,談技巧。如何取捨,要看評論對象。往日名家輩出,風格獨特,像八仙過海,各顯神通,所以樂評傾向前者,但今時不同往日,學院派獨大,演奏像倒模,千篇一律,任誰都差不多,可憐樂評人,不知如何下筆,惟有拿出放大鏡,挑骨頭。更有甚者,滿紙都是技術分析,毫無參考價值。

評Zimerman就不同了,你不會挑骨頭這麼浪費,人家有寬宏的格局,殿堂的氣派,在今日人才凋零的樂界,算得上是碩果僅存的大師。印象最深刻,是蕭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,Zimerman技巧高超,落鍵鏗鏘有力,演繹悲壯之餘又不失高貴,而全曲高潮,在於最後三個和弦,Zimerman經過一輪衝峰後,突然收慢,此一神來之筆,把張力推到極限,非常震撼。我每次聽到這裡,都會屏氣凝神,感受這份天地悠悠的悲愴情。

今次聽現場,發現Zimerman除了大氣魄外,還有細膩的一面,比方說,降B小調第二奏鳴曲的第三樂章,是著名的《送葬進行曲》,中段主題美如天籟,像天使以歌聲安慰受傷的心靈,Zimerman彈指之間,彈出不同的層次和音色,教人陶醉不已,借用蘇東坡的話:「其聲嗚嗚然,如怨如慕,如泣如訴。」相信在場的人,必有同感。

事實上,Zimerman的感情表達絲絲入扣,由始至終,緊緊掌握樂曲的情緒,每個轉折,都處理得恰到好處,沒有突兀感覺,例如《送葬進行曲》之後的終章,是急版,僅長分半鐘,氣氛跟前樂章截然不同,是甚麼葫蘆賣甚麼藥,歷來眾說紛紜,難得Zimerman彈得自然流暢,樂章之間,渾然天成,真高招也。

Zimerman不止技藝出眾,台風亦佳,一舉手,一投足,都是那麼瀟灑,原來他有錄影的習慣,「我彈琴時,會有一些自然動作,我不知道這些動作是否有助表達音樂,還是會干擾聽眾,我一向很小心,不想自己的動作喧賓奪主,所以借錄影來自我修正。」(見焦元溥《遊藝黑白》下冊,有關Zimerman的訪問)這令我想起Richard Clayderman,人稱「鋼琴王子」,同樣擁有極佳台風,令人賞心悅目,郎朗真係要跟前輩學習一下。

最後有件小事值得一提。音樂會完後,聽眾反應熱烈,掌聲雷動搏encore,但Zimerman只出來謝幕三、四次,音樂廳就開燈趕客,相比去年Kissin訪港,賣大包加奏五首,確實有點失望。不過事後回想,Zimerman已經使出真功夫,做足一百分,夫復何求呢?如果加奏一首炫技曲娛賓,或會破壞整晚氣氛,若是嚴肅大曲,則未免強人所難。

記得蕭伯納有篇文,論encore,一針見血:「要求加奏者,一如到市場買生果,覺得好吃,就要老闆多送一個,此等無賴,誰也不敢做,但在音樂廳,那些君子淑女卻公然為之!」此文寫於一八八五年,當時尚且如此,如果大文豪泉下有知,今日此風猶在,天知道他又會說出甚麼尖酸刻薄的話了。

One thought on “Zimerman in Hong Kong”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