評湯漢斯新作:《雷霆戰艦:獵犬號》


Tom Hanks 1

湯漢斯自編自演的新片《雷霆戰艦:獵犬號》,因為武漢肺炎而取消在戲院公映,改為在AppleTV播放。看trailer,特技出色,戰爭場面也甚可觀,心想:這麼一套大製作,放在網上播豈不浪費?幸好之前買iPad,附送一年AppleTV,可以免費欣賞,看過後,我明白發行商為何願意放棄戲院上映了,畢竟像《阿凡達》續集及新一套《星球大戰》等大片,也只是推遲一年上映,而不會改在網上播。投資者有信心,又怎會放棄圖利的機會?

以下含劇透,但看無妨,因為電影本身也沒有甚麼劇情可言。一開場,湯漢斯就跟老婆說接獲通知,被委任為驅逐艦獵犬號的艦長,將要執行一項護航任務,老婆聞言鼓勵,說艦隊深慶得人。鏡頭一轉(只不過三分鐘),湯漢斯已在海上,處理一宗艦上打鬥案,期間發現敵人,湯漢斯馬上丟下他們(同樣,也只有三分鐘),走出艦橋指揮攻擊……看到這裡,不禁要問,湯漢斯的老婆究竟扮演甚麼角色?導演安排那場公審戲,又想表達甚麼?

電影全長個半小時,絕大部份是獵犬號跟U boats的糾纏,一如我在開首所講,特技是出色的,戰爭場面也是可觀,但由頭打到尾,無劇情無背景無戰術,簡單來說,就是沒有起、承、轉、合,就像一套功夫片,一開波就打大佬,一直打到尾,就算打得再精采,也不會好看吧?

戰爭片要拍得好看,不能只重特技,還要有劇情配合,例如湯漢斯的舊作《雷霆救兵》(《雷霆戰艦》這個譯名,是否想食《雷霆救兵》的老本?),一開始是諾曼第登陸,角度寛廣,戰場宏大,單是這個開場已經是經典。然後鏡頭聚焦一隊拯救小隊,深入敵陣拯救同袍。每個隊員各司其職,性格鮮明,沒有一個是多餘,特別是不起眼的文書兵,瘦弱怕死,但因懂德語而被招入隊。途中他們補獲一名德軍戰俘,因一念之慈而將之放生,種下結尾的悲劇,而文書兵跟戰俘的互動,又構成全片其中一個高潮,這就叫起、承、轉、合!

《雷霆戰艦》呢?文戲跟戰爭場面是一比九十九,比例上嚴重失衡,劇情沒有任何變化(因為根本沒有劇情),更談不上氣氛層層遞進,而湯漢斯扮演的艦長,也不見得足智多謀(相比《異形海戰》的艦長,至少想出漂移此一奇招對付外星人),只是不斷下令左轉右轉躲避魚雷(這只是艦長的最基本職責)。觀眾看畢全片,既不覺得艦長神勇,也不知道所謂「雷霆戰艦」究竟有多厲害(觀其譯名,有此預期,也是合理的,英文是reasonable expectation),而對戰爭的來龍去脈,更是一頭霧水。

「咁叻,你嚟拍吖笨!」我當然不懂拍電影,但拍戲一如作文,題材先決,故仔好,才能拍(作)得好。《雷霆戰艦》的背景,只是尋常的護航任務,途中有驚險,但談不上峰迴路轉,簡單來說,就是不夠戲劇性。若真要拍同類題材,我想起PQ-17這隊護航船隊,堪稱二戰中最慘烈(應該說是最失敗)的護航任務……

1942年6月27日,由三十三艘貨船組成的PQ-17運輸船隊,在二十多艘驅逐艦、巡洋艦及潛艇等組成的艦隊護航下,從冰島出發駛往蘇聯,以支援紅軍抵抗納粹入侵。把這一役搬上銀幕的原因,是過程完美體現起、承、轉、合此一黃金定律。首先,護航艦隊規模龐大,由驅逐艦貼身保護,再由巡洋艦擔任中距離掩護,而英國的本土艦隊(包括最具戰鬥力的戰列艦及航空母艦)更在附近游戈,充當外圍警戒,實力十足,予人足夠信心,任務理應可以順利完成(反觀《雷霆戰艦》,只得兩三艘孤艦護航,實在顯得寒酸)。這就是「起」。

有「起」則有「承」。船隊起航後不久,即遭納粹U型潛艇及He-111魚雷轟炸機的連番伏擊,但都被護航艦隊一一擊退。據歷史記載,過程中發生了一段小插曲:其中一架魚雷機遭炮火擊落,另一架魚雷機慢條斯理地(魚雷機的特色是不夠快、無速度、飛得慢)穿越護航艦隊的炮火,斯斯然降落在墜機位置救出隊員(我fact check過,此款魚雷機體型較大,的確有空位可以救人),然後奇蹟地再次穿越火網飛走。PQ-17的一艘護航艦中尉看得兩眼發呆,咕嚕地說:「真他媽的不可思議!」這段小插曲見諸於電影,能起抒緩緊張氣氛之效,即最近經常聽到的「張弛有度」。

此一起承,再次營造樂觀氣氛,勝利彷彿就在眼前。但在7月4日卻出現了命運的逆轉。當晚船隊收到英國海軍部連續發出的三封急電:

「十萬火急!巡洋艦隊全速向西撤退!」

「十萬火急!敵方主力艦迫近,船隊解散,各自前往蘇聯港口!」

「十萬火急!護航艦隊馬上解散、撤退!」

護航艦隊的任務不就是護航嗎?怎麼會遇到敵人就輕言撤退?況且,之前不是有過把來犯者擊退的經歷嗎?原來今次的敵人不是等閒之輩,而是納粹海軍最強大(也是大西洋戰區最強大)的鐵必制號戰列艦,也就是傳奇戰艦俾斯麥號的姊妹艦,莫說PQ-17的護航艦隊無法匹敵,就連英國的本土艦隊也要忌其三分。英國海軍部一收到納粹出動鐵必制號的情報,就知道PQ-17玩完了,護航艦隊無必要陪葬,撤退是避免更大的損失。

電影最緊要有戲劇性,戰爭電影尤甚,劇情發展到這一步,扣人心弦,原先積聚的底氣及希望一下子化為烏有,只要導演正正常常,必能拍出懾人的張力,保證觀眾就算急到瀨屎,也不會離開座位半步。那主角呢?我認為非PQ-17的船長John Dowding莫屬(不要搞錯,船隊有船長,艦隊有艦長,前者是負責PQ-17的航程及維持各貨船的隊形,而後者則負責保護PQ-17的安全),導演不妨多花一點鏡頭描繪Dowding在遭到艦隊拋棄後的失望、憤怒及恐懼,同時在後來遭到納粹海空夾擊下,他仍勇敢帶領貨船避開攻擊,以盡可能減低傷亡及損失,令觀眾更投入角色。

PQ-17最後無被全殲,但也差不多了,三十三艘貨船中,總共被擊沉了二十二艘,死者百餘人,貨物損失最為慘重,包括二百多架戰機、四百多輛坦克、三千多輛軍用汽車,以及十萬噸物資,足夠裝備一個軍團。而更要命的是,後來調查發現,英國海軍部情報有誤,鐵必制號並非其估計的「迫在眉睫」,而是在距離船隊三百海哩外,同時由於擔心皇家海軍的航空母艦,並無放膽出擊。換言之,攻擊PQ-17的主要是潛艇及轟炸機,如果護航艦隊沒有解散,以其實力應該有力一戰。但歷史沒有如果,PQ-17的悲劇,除了令皇家海軍負上背信棄義臨陣逃脫的惡名,也令同盟國出現內訌──美國怪責英國護航不力(PQ-17主要是美國貨船),要求將美艦調回太平洋,不再參與英國的聯合行動,而蘇聯的史太林更加火滾,指責英軍藉詞推搪,令其獨力對抗納粹。雖然裂縫日後得以修補,但PQ-17的悲劇,也著實影響了之後的戰爭發展,稱得上是二戰史上舉足輕重的一役。

想一想,若將PQ-17搬上大銀幕,豈不會賣過滿堂紅,又怎會屈就在AppleTV的串流平台上苟且偷生呢?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