札鐵工潮結束不久,上星期又有建築工人上街示威,指本港近年不斷從內地進口預製組件,直接影響工人飯碗。他們認為,政府應該履行「社會責任」,帶頭使用本地預製組件,以保障工人利益。
無獨有偶,早前的札鐵工潮之所以一呼百應,歸根究底,也是因為工種北移,令札鐵工人收入大減,甚或失業,情形一如上世紀末的工業北移,令無數製衣工人飯碗不保,這是大勢所趨,怪不得人。
翻查資料,預製組件並非甚麼新事物。早於八十年代中期,政府及地產發展商已經開始採用預製組件,以提高生產效率及減低工程對附近環境的影響。這些預製組件初期來自中港兩地,只是到了近年,因為成本問題,才一律改由國內進口。
事實上,在預製組件方面,國內的確享有比較優勢,不僅是勞動成本平宜,每日工資不足一百元,是香港的五份一;且累積了多年經驗,質量兼備,種類繁多,香港根本無得比。如果政府出於政治考慮,改用本地預製組件,必會令建築成本大增,這筆錢應該由誰來付?是納稅人?還是準業主?
自由貿易是一條通往發達之路,香港人應該最清楚。想當年,因為自由貿易,香港製品如成衣、電子等能夠暢銷全世界,為香港賺得第一桶金,也為日後的繁榮奠下鞏固的基礎。現在經濟轉型,我們卻過橋抽板,阻人發達,這是甚麼道理?
不要忘記,零三年沙士襲港,百業蕭條,若不是祖國開放自由行,北水南調,香港經濟不可能在短期內復甦。國內個體戶有否因此埋怨政府厚此薄彼?有否上街示威,要求政府禁止同胞來港消費,以確保肥水不流別人田?
香港工人要吃飯,國內工人一樣要。他們離鄉別井,千里迢迢到城市打工,無非都係想賺多個錢,養妻活兒。有讀過《中國農民調查》一書的人,都知道中國農民既要面對天有不測之風雲,又要面對無良幹部的苛徵濫索,生活十分悲慘;要改變命運,唯有出城打工一途,雖然辛苦,總好過留在鄉下等運到。要知道,國內福利遠不及香港,若不自力更生,不可能有好日子過,不像香港,拿綜援也可以一年去九次旅行。
做人要公道一點,香港有今日的成就,全拜自由貿易所賜,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,我們應該跟大陸同胞一齊分享,助他們早日擺脫貧窮。當全世界都對中國虎視眈眈,時刻找藉口打擊中國貨品,我們又怎能如此狠心,於此時落井下石?大家都是中國人,這樣做,良心過得去嗎?
血濃於水,請給大陸同胞一個機會。
另文刊於《蘋果日報》 08年1月5日號 A20版蘋果批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