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是華人社會,受傳統思想影響,管教偏嚴,孩子沒有太多自由選擇,只能聽命於父母。但時代不斷進步,教仔的方法,也與時並進。加上香港日益西化,鬼佬崇尚自由發揮,好自然,再執意堅持傳統的管教方法,就顯得不合時宜。
問題是,孩子的性格、天賦各有不同,父母的教育水平、經濟能力也千差萬別,西方那一套,即正向教育,多讚賞、多鼓勵,容許孩子自由發揮,是否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?
可以讚,有誰會想罵?孩子自動自覺當然最好,但連大人都愛躺平,又何況細路?好逸惡勞乃人之天性,孩子被動,「踢都唔願郁」,不是你簡單一句讚賞就可以脫胎換骨化腐朽為神奇的。
另一方面,父母也有其限制,日頭要返工,晚上回家,已經得返半條人命,還有多少耐性循循善誘?只怪香港不是福利社會,雙親都要工作,全職母親已經買少見少,全職父親呢?你班契弟又唔抵得人有老婆養,係要話人食軟飯。現在是甚麼年代呀?思想還要這麼迂腐,還好意思指責別人思想守舊不肯放手?
打罵當然不是好方法,但肯定是最方便的方法。你可以說教仔不能貪方便,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,為甚麼有錢人都住半山、西貢這些不方便的地方?因為方便是窮人恩物,也是迫於無奈的選擇,有錢人不需要方便。同樣道理,如果孩子天賦異稟骨格精奇,有誰會貪這個方便?
說過了,孩子天賦各有不同,有人早熟,也有人遲熟,但時間不等人,香港的教育制度連帶整個社會環境,都不容許你慢工出細貨,小學尚且可以大抽獎搏符碌,但升中要講食力。認命吧,香港是有錢人的天堂,有錢可以讀國際學校讀直資讀IB,不考DSE,天空一樣廣闊。但讀得官津,求學就是求分數,不論你是否認同,現實就是這樣。
扯遠了,其實我想講課外活動,也不是完全離題,因為參加甚麼課外活動或興趣班,離不開選擇,由孩子選,還是父母代勞?最理想當然按孩子的意願,但大家心知肚明,有得揀,孩子只會揀打機,所以我認為打機是萬惡之源,不服來辯。
撇除打機不論。孩子應否有自由選擇課外活動的權利?似乎是多此一問,因為答案一定是應該。問題是,如果孩子對所有興趣班都無興趣,那怎麼辦?甚麼都試試吧,可能試過會有興趣呢?確實係,但具體應該怎麼做?鋼琴小提琴長笛法國號非洲鼓樣樣都學,看看最後哪一樣跑出?還是天天給他們播不同類型的音樂節目,以啟發他們的興趣?有這麼多時間和金錢嗎?
我家孩子,最初學的是小提琴和合唱團,因為學校為了「鼓勵」學生學鋼琴以外的樂器,包括牧童笛,就算鋼琴彈得像荷洛維茲,都係零分。但小提琴和唱歌我都不懂,而只學不練,必無所成。果然阿仔學了幾年,了無寸進,我覺得與其繼續倒錢落海,不如盡早斬纜,改學鋼琴,零分就零分,最緊要易上手,加上有我這個略懂琴技的暴君「加持」,阿仔不可能偷懶,果然一年過後,他都算彈得有紋有路,我的錢沒有白花。
鋼琴是阿仔的選擇嗎?不是。有興趣嗎?尚可,但有得揀,他只會揀打機,所謂的選擇自由,只有當給他選喜歡打的game,才顯得有意義,但這又有甚麼意義?既然學校要求學生至少要「一體一藝」,而事實上,孩子的成長亦應該多元發展,孩子放棄了選擇,就只能由父母代勞,還是那一句,時間不等人,孩子學習的黃金時間,更加不等人,不懂自覺,就只能強制。
不過,我也有折衷的辦法,就是鋼琴必須學,但可以不考試,我跟他的老師說,學習以趣味為主,不用考甚麼級了。考來幹甚麼呢?反正學校都不計分,又不是要入音樂學院或將來靠教琴維生,除了炫耀,我完全不知道考級的意義。我雖然也喜歡炫耀,但阿仔考到八級或演奏級,在今日講求贏在起跑線的社會,也不是甚麼稀罕事,不見得可以滿足到我的虛榮心,而過程中要花更多的錢,他又要受更多的苦,何必呢?
對了,我最想講,花錢上堂,就一定要學識(唔駛叻,但真係要識,基本功要掌握得好)。趣味是跟技術掛鉤的,技術愈好,趣味愈大。學習不離目標,達成目標,才算功德圓滿。我辛苦賺來的錢,可不是給你用來「享受過程」的。
不要誤會,我其實很喜歡西方那一套,因為孩子爽,我更爽,但好可惜,阿仔不賣賬,敬酒唔飲,下一句是甚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