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看一段引文:
「經濟學作為一種解釋人類行為的分析工具,從六十年代開始,已逐步走出經濟學的傳統範圍。它將婚姻、家庭、犯罪、司法、選舉、宗教和歷史,都納入了自己的分 析範圍,大有重寫社會學、法學以及歷史學的勢頭……經濟學悍然入侵其他學科的領域,依據是什麼?依據就是,所有那些領域,都無一例外地牽涉到人的自私和資源的稀缺。只要這樣,以自私和資源稀缺為分析前提的經濟學,就能夠在那些領域一展風采、大顯身手了。」(薜兆豐:《經濟學的爭議》香港:花千樹出版社,2002,頁195)
正所謂「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」,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結合實有助推動學術的發展,有益而無害。然而,不少「經濟學門外漢」對此極為不滿,認為這是「經濟學的帝國主義」,指責經濟學家「以市場思維主導整個社會」、「對異見者大加鞭撻」云云。
上述指控明顯不合理!要知道,經濟學家絕對無意壟斷社會科學,也不認為經濟學有「經世濟民」之神奇功效。他們之所以將經濟學的研究範圍擴展至其他社會科學,目的只有一個:研究資源分配在不同領域裡的最有效方法。
比方說:
在歷史學的領域裡,經濟學家不會跟你討論歷代帝王得失,但會告訴你歷史上的經濟盛衰之規律。
在社會學的領域裡,經濟學家不會否定社會學的理論,但會致力分析不同社會現象背後的「經濟含意」。
在教育學的領域裡,經濟學家不會教你如何馴服Band 5學生,但會跟你分析教育市場「自由化」的利與弊。
這有什麼不對?
思考題:
1. 關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年的全球性經濟大恐慌(The Great Depression)的前因後果,你會傾向相信經濟學家的分析,還是歷史學家的分析?
2. 婚姻、家庭、犯罪、宗教等問題固然是社會學家的專長,但他們能否肯定這些問題完全不受經濟規律的支配?
3. 一般教育工作者能否客觀地評價學券制的影響?
物有盡而慾無窮,經濟學研究的就是「資源分配」的問題, 貢獻不容低估!要記住,錢不是萬能,但無錢就萬萬不能!如果我們對經濟規律一無所知,以致錯配資源,最終導致「一窮二白」,試問我們還可以幹甚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