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ichard Clayderman in Hong Kong

POSTER

闊別廿載,「鋼琴王子」Richard Clayderman終於載譽重來,在情人節開concert,為香港樂迷炮製一席華美的浪漫盛宴。

Richard的音樂我是由細聽到大,那首經典名曲Ballade pour Adeline,真是百聽不厭。但多年來總是跟他緣慳一面,直至2008年,Richard訪華,深圳是其中一站,我住得近,過境只需十分鐘,快過出九龍,於是托深圳的朋友買票,首次欣賞Richard的現場魅力。可惜期望愈大,失望愈大,首先是場地問題,因為是體育館,音響極差,仲衰過新伊館,那種比單聲道炒豆聲還不如的音響效果,真係好難形容,在這裡上演美樂,等於用痰罐裝九大簋,完全無理過樂迷的感受!

books

另一個問題,伴奏是播碟,我真係大開眼界。事後,《南方都市報》有篇報道,指有位聽眾向深圳市文化局投拆,說播碟等同「藝術詐騙」,要求賠償損失,但不獲受理,因為Richard是真彈,播碟只是伴奏,故不算「詐騙」。據負責Richard在大陸巡演的中國國際文化藝術公司表示,Richard原本有一隊專屬樂隊,跟他四處跑,但由2004年起,為了節省成本,伴奏改為播碟,效果當然不及live band,但無辦法,中國就是這樣子。奇怪其他同級的artist巡奏,卻不見有此安排,而票價也差不多,究竟節省了的成本,最後跑到誰的口袋呢?

今次Richard訪港,是由香港城市室樂團主辦,應該不會播碟吧?我和內子一早訂好票,就等這一天,心想今年一定可以過一個難忘的情人節了。未入場,已經人山人海,門口有個counter賣CD,走近一看:

400

場刊每本60,想要親筆簽名,就要買紀念套裝,盛惠400大元。天呀!難怪《健力士紀錄大全》說Richard是「全球最成功的鋼琴演奏家」了。

進場後,舞台上有一道幕,見心思,也帶點神秘,究竟幕後是甚麼呢?

inside

音樂會準時開場,幕徐徐拉開,只見一座三角琴,以及……12位樂師,沒有鼓手、電吉他、keyboard之類,此情此景,令我不禁倒抽一口涼氣。不久,Richard現身,跟大家問好,接著伴奏響起,是擴音器傳來的聲音,現場的12金剛只是陪襯,負責「加鹽加醋」,像老麥的廚房,所有食物一早已經調好味,「廚師」只負責加熱。

不知是誰的主意,Richard的行程異常緊密,尤其每年的中國之旅,差不多天天都要開工,若要現場伴奏,自己人成本不菲,當地人則要時間夾,不可能做到一日一場(甚至兩場,例如香港站),播碟既可節省成本,亦可省卻排練的時間,方便Richard在有限的時間內跑多幾場。Richard是法國人,卻選擇了這種美式快餐的營銷方法,實在是天大的諷刺!

批評的話說夠了,係時候讚。

聽Richard的音樂,現場是不二之選,因為CD的演奏比較刻板,尤其早期的錄音,像學生彈練習曲,非常乏味,但如果你聽過他的音樂會,你會發現他的風格截然不同,彷彿是另一個人:如歌的造句,妙用搶板(rubato),加上即興而有節制的裝飾音(太多會喧賓奪主──主旋律),讓感情自然流露。Richard的觸鍵又細膩多變,例如改篇自李斯特的Liebestraum,他把多個八度拆開來彈,再透過踏瓣,把高低音重新融和,營造如夢似幻的音色效果(On TV:VICP-60177)。

但好奇怪,Richard出道至今30多年,只有一張現場錄音的DVD在市面流通,即91年在英國Mayflower Theatre的實況。其餘還有幾款,都是非官方的海盜版,不容易買到,一般人只聽Richard的CD,難免得出「演繹無深度」的印象。

cds

慶幸近年來,Richard的現場風格開始見於錄音室,特別是日本版,例如07年,日本JVC Victor為慶祝Richard出道三十周年,推出了一張紀念專輯A Thousand Winds,舊曲新唱,也有部份新作,那首Ballade pour Adeline是91年的現場版以來最精緻的演繹。Dolannes Melodie更是無可挑剔,聽完後,你會相信Richard有本事「令鋼琴唱歌」。其餘像Ave Maria、A comme amour、Ne dis rien je t’aime,還有那首主打歌,都有現場的水準,令人陶醉。

說回音樂會。Richard沒有因為剛彈完一場而現疲態(因為反應熱烈,主辦者在當日下午加開一場),依然神采飛揚,表現絕不馬虎,我最喜歡他的Coup de Coeur,整首曲充滿搶板,旋律自由流動,美不勝收。上半場是經典金曲,下半場是新曲加流行曲雜錦,我覺得把次序互調,效果會更好。Richard一如以往,扮鬼扮馬,增加氣氛。音響當然遠遠勝過幾年前深圳那一場,但也有少許回音,不知是否混音問題。整體上,撇除播碟不論,我是滿意的,若要再挑骨頭,他說的那幾句中文是普通話,在今日的香港是有點政治不正確,用廣東話講「多謝」應該不是太難吧?

book inside

最後想講一點。我是古典樂迷,為何會聽Richard這類輕音樂?其實,食得多鮑參翅肚,都想轉換口味,嘗一口豬皮蘿蔔。但始終聽慣「陽春白雪」,對這些「下里巴人」都有要求,如果蘿蔔無揀過,太多渣,失敗;豬皮煮得太腍,無咬口,又係失敗!同樣道理,我聽輕音樂,都要揀高質素的,Richard絕對是輕音樂大師,除旋律動聽外,演繹出色也是賣點,不信的話,不妨拿他跟(比方說)Raúl di Blasio比較,就知當中的分別。只有蠢人,才會認為聽慣古典音樂的人,是不可能(也不應該)聽通俗音樂,這樣劃地為牢,完全沒有邏輯可言!

原文刊於《全民媒體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