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不知道的明治維新


photo

本欄由去年6月的二戰系列開始,連續8期,內容都離不開日本,今期原本想轉話題,寫一點別的東西,但人稱「日本文化達人」的茂呂美耶最近出了新書《大正日本》,非常精采,不薦不行,唯有多寫一期東洋風,希望讀者喜歡。

稱得上「日本文化達人」,當然不是一書走天涯,茂呂美耶之前已出版過多本大作,由傳說到信史,一直講到大正時期,縱橫二千年,只欠昭和,後者最令我期待,可惜作者說昭和太沉重,應該不會寫了,真可惜。

歷史長河,百年一瞬。明治維新三十年,比一瞬還要短,卻令日本徹底改頭換面,這段奇幻歷史最為迷人。有別於以帝王將相、治亂興衰為主的「大歷史」,《大正日本》是典型的「小歷史」,講衣食住行、吃喝玩樂,重塑一百年前的社會面貌,令讀者溫故知新。

讀《大正日本》前,建議讀者先看作者的前作《江戶日本》和《明治日本》,互相比較,即可掌握日本在維新前後的變化。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。作者在《明治日本》及《大正日本》均花了不少篇幅介紹巾幗英雄,唯獨《江戶日本》沒有。何解?因為江戶時代仍未開化,父權高漲,女人只能相夫教子,沒有出頭天。但維新後,女權隨西學東漸,教育又見普及,政府唯才是用,巾幗英雄遂告應運而生,頂起日本半邊天。

細心比較,還可發現日本新女性在上述兩個時期的細微分別。前者的角色仍局限於傳統職業,例如津田梅子倡導女子教育、荻野吟子和高橋瑞子是最早期的女醫師,十分正路,沒有驚喜。但到了大正時代,新女性不再是含苞待放,而是百花爭妍,例如第一位近代女優松井須磨子,平生演活了無數角色,其中在托爾斯泰的《復活》一劇中所唱的主題曲《カチューシャの唄》更成為日本流行曲的先驅;另一位奇女子是松旭齋天勝,乃第一代魔術女王,靠表演致富,臨終前向陸海軍分別捐資二萬日元,總額相當於今日的二億日元!還記得我在去年9月號講過:「平民不一定是無辜」的嗎?

再談飲食。日本菜深受歡迎,但有多少人知道,我們常吃的牛丼、吉列豬扒,甚至天婦羅等,在一百年前原來是變種洋食?一如我們的豉油西餐,其實也是中西合壁。那傳統和食是甚麼?「主食是白飯,副食是早上一碗味噌湯,中午是魚,晚上是紅燒菜和湯」。我最愛的日式咖哩也是明治時期傳入日本。有無興趣嚐一口復刻版的明治咖哩?以下配方收錄於1872年出版的《西洋料理指南》:

「蔥一根,生薑半個,韭菜少量切細,以一大湯匙牛油煎,加一合五勺水,再加雞、蝦、鯛魚、生蠔、紅青蛙等煮熟,之後加一小匙咖哩粉,煮西洋時間一小時,全部煮熟後,再加鹽,另外用水調兩匙子麵粉放進去。」

世紀之交,日本的現代化似是一步登天,但作者提醒我們,實情並非如此。有「日本現代教育之父」之稱的森有禮,一向主張男女平等,狠批日本的一夫多妻制,但他又怎樣對待自己的夫人寬子呢?森有禮喜歡洋食,但寬子只愛茶泡飯,如何是好?當然是夫吃婦隨。一日,森有禮出遠門,寬子以為可以偷食,但家廚跟她說:「夫人,老爺吩咐過,他不在的時候,一日三餐如常洋食,老爺知道夫人你愛吃茶泡飯,但茶泡飯不健康,老爺希望夫人你不要偷食。」連森有禮這些「進步分子」也尚且如此,何況一般老百姓?而洋食風潮亦只限於中產或以上的階層,平民仍以和食為主,洋食成為主流,是二戰後的事。

看過茂呂美耶的大作,你會發覺,以前在學校讀的甚麼日本史,連皮毛都不如。而愈了解日本,就愈覺得日本不可思議,是有點矛盾,但我的確這麼想。你同意嗎?

原文刊於《閱刊》二月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