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學生一個選擇權!


想當年,米塞斯的私人研討會、海耶克的飄利年山會以及芝加哥學派的工作室,不時聚集一批有識之士,共商自由大業;在那火紅的年代,他們不畏強權,擇 善固執;在通往奴役的路上,他們燃點自由的火光,照亮人類的前程。我沒有前輩的本事,難當大任,但講到搞「吹水會」,聯絡各方友好,我則當仁不讓;先後搞 了兩次「經濟人之夜」,重量級嘉賓連同其他參加者,人數接近三十人,真係飲得杯落。

「吹水會」沒有特定的話題,大家隨意發言,但可能受到李局長的「啟發」,不約而同都將焦點放在教改的問題上:由「港式學券」、聯招收生到文理分科等等,無所不談,十分有趣,值得拿出來跟讀者分享一下。

經濟人最關心的,是選擇的自由。要選得其所,關鍵在於資訊是否充足。不論是自己選,還是代人選,道理都是一樣。對一個學生來說,最重要的選擇,莫過於大學選科,一念之差,足以影響他們的一生。

如果只顧「錢途」,反而好辦事。香港有所謂「發三師」之說,即醫師、律師及會計師,隨便選一個,包你發達。問題是,讀書最緊要講興趣,如果冇興趣,莫講發達,就是能否畢業,也成疑問。

難就難在這裡。有冇興趣,要讀過先知。一如同居,相見好同住難,事前很難預料得到。外國大學深明此道,大多推行四年制,時間充裕,第一年可以讓學生慢慢摸索,看看自己的興趣在那裡,到大二時才決定主修科,甚至可以在畢業前才「拍板」,只要閣下夠學分便行。

但香港不像外國,可以「試讀」。所謂聯招選科,說穿了,只是「隔山買牛」,是否滿意,要看彩數。就算日後發覺「貨不對辦」,要「退貨」也難過登天,到時後悔已經太遲了。

再者,香港的官辦教育,早在中三就實施文理分科,從此河水不犯井水。幾年過後,學生要不是文科盲,就是理科盲。沒有通識的基礎,面對大學選科既多且雜,要他們如何取捨?到頭來還不是亂揀一通,拿自己的前途作賭注?

一件真人真事。有朋友千辛萬苦考入港大醫學院,以為可以光宗耀祖,殊不知讀了一年才發覺不是自己那杯茶,進退兩難,最後把心一橫,索性退學,工作了幾年,深感書到用時方恨少,於是重返校園,主修數學,上年畢業,這個遲來的學位,前後竟然花了接近十年,真係冇陰功!

當然,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,作不得準。但各位天子門生,撫心自問,所讀之科,究竟是否自己的最愛?如果可以再來一次,還會作同樣的決定嗎?不用向其他人交代,自己應該最清楚吧。

冇辦法,官僚插手教育,事事干預,注定學生沒有真正的選擇權。佛老提倡的學券制,目的就是要還學生一個選擇權。可惜李局長的「港式學券」只屬A貨,違背了佛老的原意,遺憾之餘,只好說一句:革命還未成功,同志仍須努力!

廣告一則:蘋果批計劃再辦「吹水會」。各位讀者可有興趣參加,與我們天南地北,談個不夜天?

原文刊於《蘋果日報》 07年1月8日號 A08版蘋果批專欄


留言

發表留言